近日,河南日报、大河网、凤凰网等多家主流媒体以《高校科技成果转起来》为题,报道了河南省轻大钧陶瓷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及成果转化业绩。这是继2024年河南日报头版以《赋权改革激发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能量》为专题报道我院成果转化业绩后,权威媒体对我院的科技成果及转化业绩的再度报道。多家主流媒体的集中关注,是对我院科技创新水平与转移转化成效的认可,彰显了我院科技创新实力和技术转移工作的示范引领。
作为郑州轻工业大学“一中心、三站点、多载体”技术转移体系的重要支撑,钧陶瓷研究院聚焦钧陶瓷、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领域,构建起“专业团队+精准对接+政策赋能”的技术转移模式,持续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组建技术经理人专业团队,常态化开展企业需求调研,先后在省市各级技术转移大会上推广成果20余项。其中,基于SLAM技术的风电机组检测设备成果,不仅获得高新区政策及场地支持,更与沙特签订了高额意向订单,并与国电投(河南)集团签署了运营场站技改合作协议,实现“省内开花、海外结果”的转化范例,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样本。
未来,钧陶瓷研究院将加大成果培育力度,继续深耕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推动更多特色领域科研成果落地生根,为助力河南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贡献更大的力量。
深读·创新 | 高校科技成果转起来
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5-03-10 09:39:57
《河南日报》(2025年3月10日 第03版)
□本报记者 史晓琪 樊雪婧
今年全国两会,“科技成果转化”再次成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和市场服务,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如何创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推动“书架”到“货架”快速上新?从实验室到应用场,还有哪些障碍亟待破除?一起来看河南的努力和探索。
从“不敢转”到“积极转”
破局谋变 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以前检测靠人工,而工人经验无法达到机器自动检测的一致性。”3月5日,郑州轻工业大学教授丁国强正在许昌一家企业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将用AI大模型技术为产品检测设备更新迭代。
此前,丁国强团队研发的全源组合导航系统算法专利成果已经实现转化,一个个果蔬采摘机器人活跃在田间果园。不光是两项职务发明专利成功实现550万元的成果转化费用,他还搭上了学校职称评定改革的“快车”,评上了教授。
“职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改革带来了大变化,让我们实实在在尝到了科技成果‘含金量’的甜头。”丁国强感慨。
作为赋权改革试点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在破解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方面给出了“解法”——大胆创新,先赋权后转化,打消科研人员顾虑;明确尽职免责清单,让转化没有后顾之忧。
“我们建立起阶梯式收益分配方法,单个项目大于等于500万元的成果转化收益,100%奖励完成人团队。科研人员还可以作为业绩突出人才,参与职称认定或评审。”郑州轻工业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栗俊广介绍,以激励为杠杆,学校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推行,科研人员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越来越强。
郑州轻工业大学的变化,只是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的一个缩影。
2021年,河南正式拉开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改革的帷幕。省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遴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嵩山实验室等18家省属高校、科研院所作为试点,探索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制度障碍。
长期以来,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着“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困境,赋权改革正是为破局而来。
优化管理、松绑减负、放权让利……大刀阔斧的布局,落实落细的措施,全省高校院所着力探索赋权机制和模式,科研成果转化驶上了“快车道”。
“科技转化中心+大学科技园”,郑州大学构建起“事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新型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模式,持续完善制度支持保障体系;出台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河南大学明确规定承担横向科研项目或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在晋升职务职称、评优评先、绩效考评等方面与承担纵向科研项目享有同等待遇;“授权即赋权”,给予成果完成人更大的选择权,明确科技成果转让、技术许可净收益分配比例,河南师范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金额提高了70%……
截至2024年8月,18家试点单位赋权成果1500余项,成功转化1100余项,转化金额3.3亿元,牵引带动试点单位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到41.6亿元,签订技术合同近7000项,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进一步迸发,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从“不会转”到“有人管”
拧绳聚力 为科技成果寻得“好婆家”
高耸入云的发电“大风车”叶片坏了,咋修?对于基于SLAM的巡检机器人来说,探伤巡检都不在话下。
基于该成果实现的风电机组电机仓检测设备,不仅广泛应用,还从省内走向国外。
“为了寻得‘好婆家’,研究院多次组织技术转移经纪人团队,到行业公司对接需求,在省市各级技术转移大会上‘吆喝’推广。”河南省轻大钧陶瓷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田二林介绍,种种努力最终促成高新区给予该成果产业化所需的政策和场地支持,还与沙特签订了高额意向订单、与国电投(河南)集团公司签署了运营场站技改合作协议。
以郑州轻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为核心枢纽,河南省轻大钧陶瓷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三个站点,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和特长,分别对接不同的产业集群,及时将学校的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应用,练就了一手服务转化的“拿手活”。
这两年,像这样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我省技术交易平台体系也日趋完善。按照“1+4+N”体系布局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及分中心,构建省市县三级技术转移服务网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建设综合性、专业性技术转移机构,努力实现省属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全覆盖;培育建设省级及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19家。2024年以来,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共促成技术转移项目5000余项,促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00多亿元,组织技术推广及培训活动2000余次,服务企业15000余家,解决企业需求10000余项。
全省科研转化供需对接的背后,也有政府搭台的身影。
信阳、三门峡、郑州、洛阳、新乡,2024年度河南省“院校企业面对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系列活动整整持续3个月。其间,合作项目签约51项,征集企业技术需求364项,组织现场调研及技术供需双方面对面对接141次……
这样的系列对接活动如今已是常态化,近3年,省外6000余项先进技术成果通过系列活动在我省落地转化。
线上对接能不能更常态?河南给出答案,能!
依托省科技服务综合体信息管理平台,启动建设全省科技成果数据库,实现成果信息动态更新。依托完善科技服务综合体功能,增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功能模块,我省正在形成覆盖全省的新型科技创新综合服务网络,实现科技成果登记全流程网上办理,已累计征集创新需求14555件,办结10125件;备案223家技术合同登记机构,总数居全国前列。
责任编辑:史晓琪